從2008年1月1日起,《勞動合同法》就要正式實施了。這是令廣大企業員工最企盼和興奮的一件事情,也是令很多企業老板最煩惱和頭痛的一部法律。連日來,不斷有企業苦尋“對策”、頻出“損招”的消息,讓人對《勞動合同法》的施行充滿了擔心和憂慮。
最近的一條新聞,是上海的兩家企業,又在進行“突擊裁
員”。第一家企業打算清退882名勞務派遣員工,而派遣這批員工的“勞務派遣公司”,就是這家企業控股的下屬公司。第二家企業是一家勞務派遣機構,近日也要在年底前辭退1000余名員工。幸虧這兩家企業逃避《勞動合同法》的行為,都被勞動保障部門及時發現并制止,才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。
《勞動合同法》頒布以后,一個建筑公司的老板給一位參加起草《勞動合同法》的專家打電話說:“這個法律弄得我們現在好痛苦,企業好端端的日子被這個法律打破了!
這些話,在企業老板中有很大的代表性。想什么時候招工,就什么時候招工;想招多少人,就招多少人;想給多少錢,就給多少錢;想不簽勞動合同,就不簽勞動合同;想不給員工交養老保險,就不交養老保險;想讓員工什么時候走人,就得什么時候走人。似這樣單邊的用工隨意性,在全世界都少有。難怪那個建筑公司的老板,稱以前的日子是“好端端的日子”。
但企業要過“好端端的日子”,員工也得過“好端端的日子”。要不怎么叫“共建”和“共享”?以珠三角為例,近30年經濟飛速發展,打造了高速經濟引擎。而在這個引擎的深處,是流水線上大量廉價勞動力的身影。他們處于強資本弱勞動力格局的機器終端,終日勞碌,卻待遇低下。超時加班,拖欠工資,機器吃人的現象還時有發生。有調查顯示,過去10年廣東在經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,農民工工資卻只漲了60多元?鄢飪r上漲因素,實際上工資是下降的。其它地方也大多如此,企業利潤的大幅增長,在相當程度上是以職工低收入為代價的。企業員工收入的長期“低速度”,造就了企業利潤的長期“高速度”。這一現象如果長期持續下去,勢必造成全社會供需失衡,引起經濟大波動和社會不穩定。
在《勞動合同法》實施之前,企業老板們采用最多的一個“損招”,就是“突擊裁員”。你在這干了三年、五年甚至十年,眼看著就要簽訂勞動合同乃至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了。但突然有一天,老板卻通知你“不要再來上班了”。當然,更多的企業因為生產和經營需要,一時還不能裁員。但到了明年1月1日之后,他們能夠痛痛快快、順順當當地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嗎?
我擔心,他們中的一些人,還會想出各種各樣的“損招”,來與《勞動合同法》周旋。一是“拖”。能不簽就不簽,能晚簽就晚簽,拖一天,是一天;二是“嚇”?謬槅T工,也恐嚇有關部門。你們如果讓我簽勞動合同,我就裁員,我就停產;三是“漏”。明明用工1000人,卻說只有300人。漏算、漏統、漏報、漏簽;四是“流”。以“培訓”、“試用”、“短工”等手段,加快用工的周轉率;五是“頂”。無論上邊怎么找,員工怎么急,我就是死豬不怕開水燙,硬頂著不簽;六是“空”。雖然簽了勞動合同,但卻讓其變成一紙空文。該給的加班費照樣不給,該交的養老保險照樣不交。你愛干不干,反正我沒錢。
面對這六個“損招”,無論是企業員工還是有關部門,都應該提前做好準備。就好像電腦殺毒一樣,他有什么樣的病毒,我們就要有什么樣的“殺毒軟件”。 |